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健康教育宣传专金年会栏(2024年第四期B版)
夏季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中医认为夏季养生,关键要做到“三防一养”。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汗出金年会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户外活动避免太阳直接暴晒,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如今面对炎炎夏日,人们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中气内虚,风寒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如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
◆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使用空调、电扇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最好将其控制在26度左右,不能直吹头部。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淋雨、涉水或洗澡时身体最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去除湿气;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强降雨可能引发城乡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后,人群居住生活条件恶化,安全的饮用水和食品供给困难,媒介生物孳生地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增加,将导致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上升。
3.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尽快处理环境污物、淹死的动物尸体等,管理好粪金年会便、垃圾,采取措施防蚊、防蝇、防鼠害。
4.高温季节注意防暑,进水的房屋要及时通风,让室内保持干燥,并对被水淹的房屋进行消毒处理。
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等都易诱发中暑。
4.婴幼儿、孕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室外活动,实在需要外出,做好防护措施,避免阳光直晒。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叮咬传播。我国每年5-9月为高发期。早期症状以高热为主。发病后2-5天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
1.室内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物中毒”。夏季气温升高,有害细菌繁殖较快,食源性疾病高发。同时随着雨水增多,野生蘑菇生长茂盛,时常发生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
1.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发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等。预防毒蘑菇中毒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2.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采购食材,确保食材新鲜、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资质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3.正确烹饪加工食材。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要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